由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主辦的「不廢藝術季」,將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3樓展場正式開幕!
每年的6月5日為聯合國世界環境日,目的是提高全球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重要性!客基會近年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積極連結文化與環境,首度策劃「不廢藝術季」響應世界環境日,並藉由藝術的號召,邀請青年一同實踐文化保存,以創新方式發揮創意,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構思環保有機又具潮流的藝術作品,引領年輕世代了解及體驗不同的客家傳統文化,讓公園除了提供休閒功能,也逐步成為實踐環境保護、永續經營的行動基地!
「不廢藝術季」藉由藝術號召 傳達不浪費的精神與內涵
本次「不廢藝術季」以客家足跡與生活為企劃主軸,藉由藝術家的梳理轉譯,重新詮釋客家族群遷移從海洋至山林、島嶼至城市的生活軌跡,透過藝術創作、互動體驗、教育推廣工作坊,傳達時間與事物的延續、不浪費與環境永續的精神與內涵。展覽邀請藝術家「Kjohn的再生軍團/羅楷烱」、「不垃圾場/張楷翊」、「林資芬」、「陳依慧」、「羅聿綺」、「鹽池工作室/吳有容、顏鈺恬」使用再生材質、解構再重組的創作,創作出符合永續主題的藝術品;此外更邀請到「大水溝二手屋」、「街道案子」團隊,設計共6件永續互動遊戲空間;以及由「不廢跨村實驗室」青年藝術家講師群帶來的再生材料手作課程,讓民眾了解客家族群如何在食衣住行等生活面向,延續客家族群珍惜資源的精神!
轉廢為用的藝術創作
藝術家林資芬的作品《穿上時間的顏色》以回收牛仔褲為媒材,結合藍染植物「馬藍」的意象,拼接成一件承載時間與記憶的長版客家藍衫,與過往勞動者的日常相呼應,也象徵與自然共生、慢工細作的藍染精神,不僅回應了快時尚下被忽略的意義,也傳遞對土地、工藝與傳統的尊重與珍惜。
《再生小舟》則是由不垃圾場創辦人張楷翊,利用100多公斤的塑膠廢棄物,透過創意與工藝,重新轉化為藝術作品,作品再生小舟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是藝術家一個環保行動的象徵,每一塊回收的塑膠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也讓更多人看見塑膠再生的可能性。
《非裝飾記事》由鹽池工作室兩位藝術家吳有容、顏鈺恬共同創作,作品由回收碎布料製成,以藍衫上的「布扣」為創作概念,扣子中有九個頭,象徵長長久久出頭天的意思。
自然構造的仿生與反思
作品《海底生物的再生》由Kjohn的再生軍團創作,藝術家羅楷烱有感於環保對於海洋生態的重要性,利用電子設備等日常用品的廢料,創作出多個海底生物,希望傳達垃圾減量,珍惜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藝術家陳依慧與羅聿綺共創作品《窩-人與大地的共生對話》、《窩-我好像也可以是那片葉子》,是一場向自然的造屋者學習的堆疊計畫。藝術家陳依慧以竹子編織還原動物巢穴的棲所,藝術家羅聿綺則在巢穴架構中創作生活的足跡,藉由探索兩者共創的仿生窩,喚起觀展者對於人與大地母親關係的感知與反思。
6件互動體驗、48場手作課程引領更多年輕世代體驗客家傳統文化
本次藝術季期間邀請「大水溝二手屋」、「街道案子」團隊,設計共6件永續互動遊戲空間,「街道案子」邀請服裝設計師金蓓雯、空間設計師鍾定業與藝術家廖翊丞參與創作,從衣物再造、書籍修復到星空電影院互動空間,探索再生與永續生活的不同可能。「大水溝二手屋」則是規畫廢棄木材打造再生遊具、二手衣變裝改造及維修電器DIY體驗。「不廢跨村實驗室」青年藝術家講師群特別開發設計再生材料手作課程,邀請青少年族群親自體驗客家族群如何在食衣住行等生活面向延續客家族群珍惜資源的精神,讓大家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動手體驗「減廢生活」的趣味!
「不廢藝術季」開幕活動訂於114年6月7日(六)正式舉辦,活動現場將邀請參展藝術家、互動體驗設計團隊、青年講師群等出席,,當日流程表如下圖。
活動資訊
時間:114年6月5日至10月31日(週一休館)
地點: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近台電大樓5號出口)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3樓
話說今日之世,貿易如風、稅率如雲,朝起夕變,難得長穩。正當國際風雲詭譎之際,我國亦陷於關稅大局之中。對等關稅即將實施,諸般條件尚未塵埃落定。百姓、商賈、官府無不屏息以待,盼有佳音傳來。 朝中高臣鄭麗君,才情兼備,心有宏圖,奉命率團啟程,遠赴大洋彼岸美利堅,與華府諸政使進行第四輪磋商。此行不為遊山玩水,不為春風拂面,而是肩負家國利益,欲為台灣爭一席公道之地。然今時美國總統川普再起風雲,自七月初以來,已向二十五國遞交稅率之書,唯獨台灣與澳洲尚未列名其中,實為玄機暗伏。 川普所求者,三也——其一,開門迎美貨;其二,舉銀換美貨;其三,設廠於美土。若無滿足此三者,關稅高築恐不可免。據前幾輪所見,部分協議起跳即十五個百分點,已非小數。歐盟、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國紛紛就範,換得關稅從寬處理。 是以我國上下,無不憂思忡忡:倘若高關稅臨頭,出口之路將受阻,百業恐傷;若讓步太多,則失我方自主與底線。欲進,恐失根本;欲退,又恐失勢,實為難題。 鄭麗君此番出使,恰如唐人出征萬里,非為個人功名,而為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知情之人低聲道來,談判仍在華府膠著進行,未聞最後決議,尚需時日。若有進展,必當對世人告知,以正視聽。 吾於窗前聽雨,試舉杯對月,長吟有感: 世局如棋局難分,關稅如山高萬尋。宴談未決誰知底,紙上條文藏利陰。鄭君遠涉為蒼生,忍看商道受風塵。若得佳音傳海內,應舉三杯慰此心。 願彼邦合利共榮,願我民衣食無虞。山高路遠,然關乎萬民之利,願使者歸時,帶來春風萬里! link: 金享、世界盃、 串關推薦、 足球下注推薦、
臺北市立圖書館6月份每月一書講座推薦圖書為《城市的顏值:一位留法建築師的雙城觀察隨筆》,將邀請本書作者─林貴榮在6月21日(星期六)於總館10樓會議廳進行導讀分享。作者林貴榮認為,一個城市的生命力與顏值,不來自其經濟規模或新與舊,而是來自其整體和諧的力量。作者從身為建築師的角度,透過巴黎與臺北兩地間建築如何構築城市面貌的觀察與省思,期望喚起更多人對於城市美學的重視,思考屬於臺灣在地的建築特質。臺北市立圖書館所辦理的每月一書講座皆提供「臺北市終身學習」、「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認證時數2小時及每場講座閱讀存摺點數30點認證,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蒞臨聆聽。更多每月一書講座資訊,請至臺北市立圖書館網站,「好書通報」網頁瀏覽。每月一書《城市的顏值:一位留法建築師的雙城觀察隨筆》講座資訊‧時間:6月21日(星期六)下午2時30分‧講者:林貴榮(本書作者)‧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樓會議廳/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2段125號
有關日前捷運大坪林站生乳捲販賣機事件,臺北捷運公司表示,為保障消費者權益,當日已派員至大坪林站進行查核,目前該臺生乳捲自動販賣機配合「暫停營業」;另依據租賃契約食安規定,廠商後續配合主管機關調查或改善複檢合格後,始得恢復營業。 臺北捷運公司表示,廠商已依契約規定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及產品責任險,並已妥善處理與消費者換貨及補償事宜;此外,其餘捷運站點機具與產品並已全面進行清潔及更新。 臺北捷運公司相當重視服務品質,並嚴格把關食品安全問題。將持續透過食安管理機制,加強輔導、協助廠商自主管理,提供更優質服務,讓消費者安心購買。
為慶祝每年6月第三個星期日的國際父親節及6/11國際遊戲日,臺北市政府青年局於 6 月 15 日舉辦「2025 國際父親節:跨國青年家庭交流活動」,來自不同國家的家庭,透過親子遊戲及跨國對談講座,一起重新思考父職與育兒角色的模樣。 「2025 國際父親節:跨國青年家庭交流活動」共吸引數十個家庭報名參與,活動包含自由探索遊戲區以及三位國際講者對談。青年局局長周羿希表示:「青年局期待成為年輕照顧者的夥伴,陪你們一起走在育兒的路上。因為我們相信,照顧孩子不是性別的責任,而是來自愛與陪伴的選擇。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與孩子的成長。」 三位講者分別來自瑞士商務辦事處副代表 Stefan Hutter、臺北市政府研考會主委殷瑋,以及作家、登山奶爸董威言。三人以輕鬆而真誠的方式分享了自己成為父親的歷程與觀察,不約而同提到「父親的參與不該只被定義為責任,也是一種選擇與權利。」 活動現場捕捉到許多溫馨互動的畫面:Stefan 副代表帶著剛睡醒情緒不穩的學步兒穿梭於講座與遊戲區之間,以耐心安撫、逗趣方式引導孩子探索紙箱迷宮。孩子後來主動參與遊戲,展現出「父職參與」最自然的樣貌。 來自秘魯的遊戲工作者 Ivan,成為孩子們眼中的「遊戲之星」。他帶著八個月大的孩子參加幼幼區活動,也即興彈奏吉他,互動氣氛溫馨;他帶來的大熊玩偶更讓孩子們追逐嬉戲,讓親職陪伴在趣味中自然展開。活動現場也有外國爸爸在紙箱創作區專心製作動物紙箱,女兒不時前來監工,兩人最後決定帶著未完成的「熊」紙箱回家繼續製作,延續這段屬於親子的共同創作記憶。 臺北市青年局舉辦2025國際父親節活動,希望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讓家庭重新理解陪伴的意義,也創造跨世代、跨文化彼此理解的空間。資料詳洽:國際發展科 陳俊賢科長 02-2351-4078分機1200
一、時間:114年6月18日(三) 10:00—10:30二、地點:中正運動中心 (台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一段1號)三、流程:10:00-10:05開場表演10:05-10:08貴賓介紹10:08-10:13工程紀錄片10:13-10:18市長致詞10:18-10:21飛輪發電儲能腳踏車體驗10:21-10:26營運代表杜正忠董事長致詞10:26-10:30啟動儀式暨大合照四、主題:臺北市中正運動中心歷經半年封館整修,設施設備全面升級,於6月13日起試營運,並將於6月20日正式營運,不僅將原備受歡迎的空氣槍射擊場引進全新電子靶,更增闢雙北地區運動中心首座器械皮拉提斯教室,提供市民們體驗近年最時尚風行、適合健身新手入門的新興運動;臺北市政府體育局游竹萍局長表示,運動中心作為推廣全民運動的重要媒介,體育局不僅持續優化硬體環境,也正積極佈建九座結合科技與未來趨勢的特色運動館,未來將提供更新穎、多元的運動場館,以體育逐步打造首都新地貌。業務聯絡:運動產業科張智瑋 科長 2570-2330分機6450 林澍莛 股長 2570-2330分機6437新聞聯絡人陳錫安0977111670
加強機關防災能力 促進企業防災觀念-中山區提升在地防災力與企業簽署防災合作備忘錄 114年MOU新聞稿.pdf